報名:https://forms.gle/YuWqMHpyssEpYimJA
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丹尼爾(Daniel Goleman)的《EQ》出版之後,情緒的重要性受到廣泛關注;因為根據此書,一個人的成敗只有兩成是取決於IQ,反而EQ擔當著更重要的角色。IQ即是「智力商數」,主要涉及語言、邏輯和數學的能力,大部分是先天的;而EQ則是「情緒商數」,主要是認識及管理情緒的能力,很大程度是後天培養得來。EQ高的人不但能認識自己的情緒,也能理解他人的情緒,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工作上能協調他人,提升團體的力量。
但一直以來,東西方文化都不重視情緒的地位,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柏拉圖(Plato)雖然率先提出了「知、情、意」三分的人格結構,但他將情緒和欲望混在一起,並視之為負面的東西,需要理性的控制。根據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(Hippocrates)的體液理論,人體有四種基本物質:血液、黃膽汁、黑膽汁和黏液,形成人的不同個性和情緒,例如黑膽汁過多就會造成憂鬱的性格;當然,在今天的角度看,這只是猜測,並沒有科學的根據。十七世紀現代科學興起之後,才真正開始對情緒進行科學性的研究,除了生理學的研究之外,也有達爾文(Charles Darwin)從演化角度解釋情緒的出現,他寫了《人與動物的情緒表現》(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)一書;還有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,他在《精神分析引論》(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-Analysis)探討了焦慮症和憂鬱症的心理起源。情緒亦有著文化的差異,比如說中國人的羞恥文化就跟基督教的罪咎文化很不同。
要認識情緒就先要辨別不同的情緒,有人會將焦慮和憂鬱混淆,也弄不清焦慮和恐懼的分別。據說人類的情緒多達一百五十種,但也有些比較基本的,例如《禮記》就有七情之說,七情是「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」,跟佛教所講的七情相似;而西方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(Rene Descartes)則認為人有六種基本情緒,分別是厭惡、恐懼、詫異、憤怒、快樂和悲傷,跟《禮記》的七情差別也不大。可是,現代社會的情緒問題比傳統社會複雜得多,七情之說顯得有點過時。
本課程的重點在於辨識現代人常見的負面情緒,並試圖轉化為積極之用。課程共有五講,討論十種情緒,每講會分析兩種相關的情緒。
第一講:自卑VS嫉妒
第二講:焦慮VS恐懼
第三講:憂鬱VS悲傷
第四講:害羞VS罪疚
第五講:憎恨VS憤怒
日期:2/9,9/9,16/9,23/9,30/9(五)
時間|19:30-21:30
地點|網上平台ZOOM (你屋企)
收費|800元(共五堂)
對象|希望認識情緒,了解生活哲學的朋友
導師:梁光耀博士
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士,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及博士。
曾任教於各大專院校,主要教授思考方法、邏輯、倫理學、藝術哲學和政治哲學等科目。研究興趣包括思考方法、藝術、宗教和中國哲學等。著作有《思考方法淺論》(人文哲學會,1997)、《圖解思考方法》(中華書局,2011)、《思考學堂》(中華書局,2013)、《思考之法》(天地圖書,2020)、《圖解實用倫理學》(中華書局,2012)、《談電影看哲學》(中華書局,2014)、《圖解中國古代哲學》(中華書局,2014)、《圖解政治哲學》(中華書局,2016)、《藝術終結:論丹托的藝術哲學》(五南圖書,2013)、《梁光耀日本寫生畫集》(中華書局,2015)、《成長的哲學課》(商務印書館,2017)、《處世的哲學課》(商務印書館,2018)、《生活的哲學課》(商務印書館,2021)等等。